69式火箭筒(全称: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配用85毫米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中国60年代初期在苏制RPG-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
1964年8月研制单位向中央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1970年中国研制定型了69式火箭筒。虽然中国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活跃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
中文名称:69式火箭筒
前型/级:56式火箭筒
次型/级:PF-89火箭筒
研制时间:1962~1970年
定型时间:1970年
国家:中国
研制单位:北方工业公司
研仿原型:苏制RPG-7火箭筒
------
发展沿革
火箭筒是一种步兵反坦克、攻坚武器,具有重量轻、射程近、价格低、适合大量装备的特点。在反坦克导弹性能突出的今天,火箭筒仍然大量装备到基层步兵单位,成为步兵近程破甲攻坚武器、甚至可以充当近程支援炮火使用。特点是粗糙、便宜、操作容易,却威力强大。从阿富汗到索马里,由车臣到安哥拉,都是步兵及游击队非常喜欢使用的武器。
火箭推进榴弹的历史可追溯到二次大战德军使用的铁拳(Panzerfaust),苏联基于Panzerfaust设计出一系列的榴弹发射器。但最成功的便是RPG-7,1961年开始在红军服役。自此以后,世界上超过40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装备RPG-7,甚至包括阿尔及利亚、 保加利亚、中国、爱沙尼亚、马耳他、伊朗、伊拉克、缅甸、罗马尼亚、斯里兰卡及巴基斯坦都有进行仿制。
69式40毫米火箭筒,是火箭推进榴弹(RPG)的一种,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制造,为苏联RPG-7的中国版本,在1970年初服役。69式火箭筒是解放军普遍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但为了更符合现代战争的需要,新型的火箭推进榴弹已经在八九十年代开发完成。
------
研发历程
中国在1950年初便取得RPG-2 40毫米反坦克火箭推进榴弹,及在1957年开始仿制,定名为56式火箭筒。1961年,RPG-7在竞争中战胜了RPG-4,大量生产列装苏军。到1966年为止,在苏军中全部取代了RPG-2。
69式火箭筒的研制发端于1963年,作为中苏关系破裂前最后一批前往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留学并毕业的学员,当时28岁的炮兵大尉曹刚川“顺”了一批包括AT-3反坦克导弹在内的苏军最先进武器装备技术资料回国,其中就包括1961年服役的RPG-7的图纸。国内科研部门很快组织了仿制工作。
RPG-7的逆向工程始于1960年初,及在1964年向解放军的高级军官展示。口径一样是40mm,威力和射程提高很大。“新40”火箭筒的研制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1964年8月尚在研制中的“新40”火箭筒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贺龙元帅说:“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m,应该喊万岁。”罗瑞卿总长指示,要加快研制,尽快装备部队。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并未转让技术,“新40”研制工作进展较慢。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在珍宝岛事件中,由于56式无法击毁当时苏联新型的T-62坦克,使得解放军洞悉到需要研制新款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取代56式,刺激“新40”加快研制。1969年4月在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制造厂内由军方专家在56式基础上,研制改进成功并开始生产出第一批“新40”,即后来所称的中国的RPG-7仿制品-69式火箭筒,于1970年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56式火箭筒,即中国生产的RPG-2)的3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69式火箭筒在1970 中期取得设计认证,并开始在解放军中服役。1979年的中越战争其效能受到军队的高度赞扬。
------
技术特点
结构配置
69式40火箭筒和56式都是肩托式炮口装填的反坦克及反人员的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可由其40毫米炮管发射多种具稳定尾翼超出炮口直径的榴弹。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是一种利用发射筒作为炮管,直接承受火箭推进剂燃烧压力的火箭筒。由于身管承受压力,所以壁厚、笨重。所不同的是69式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发射药已由原来56式的黑火药改进为“双基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
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发射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火箭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即无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120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构作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10~14m时,尾部引信的火药延期保险打开,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微旋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295m/s。
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喷管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予适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电-2式压电引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火箭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和尾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爆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陶瓷压电晶体比较56式的弹底机械引信提高了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
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坦克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火角小于55°提高到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但是RPG7和该压电引信都没有落地炸功能,对软目标不能发火。电影《黑鹰坠落》中RPG-7弹头穿入人员体侧不爆炸,是真实的反映。装备量最大的破甲弹头金属破片少,对人员杀伤效果很差。电影《黑鹰坠落》中,美军士兵被RPG-7弹头爆炸气浪掀翻而未伤,也是这一缺陷的真实反映。
------
瞄准镜
1969年6月,北京科学仪器厂组建69式新40火箭筒光学瞄准镜生产线,并试制出样品,次年5月通过鉴定。其设计能力为月产500具。
普通瞄准镜只有直瞄功能,用于破甲弹,放大倍率2.7倍,视场13°,作用距离50-500米,重量0.9千克,瞄准具有温度修正,有测距、测速、横风修正功能,比较机械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修正落弹点偏差。
通用光学瞄准镜69-1式增加了通用光学瞄准镜,适用所有弹种,可以赋予火箭筒最高35°的射角,改测距和瞄准合二为一,操作方便。通用光学瞄准镜改进型增加了风偏修正仪,把测筒口横风风速和横风引起的方向修正直接在瞄准镜内显示,解决了射手过去靠自己估算和判断筒口风速而带来的射击误差,命中率高达80-90%。通用瞄准镜是当前普遍装备。
I型红外瞄准镜是主动式夜视器材,放大倍率2.9倍,视场8°,无星光下夜视距离200米,连续工作时间为3小时。如果对方装甲车使用红外线,则可利用对方红外线进行瞄准射击。具备了无星光黑夜作战能力。
II型红外瞄准具是在I型基础上改进的,提高作用距离到250米,采用了测瞄一体的分化。由于把电池和主机分开,使得主机重量减轻(1.4千克),工作稳定可靠。
二代微光瞄准具是被动夜视器材,在一般星光下作用距离300-400米,放大倍率3.2倍,视场14.5°,重量1.2千克,使得69-1式具备了星夜作战能力。
------
弹药
虽然自三十年前推出以来,设计上都没有重大的改进,但仍然可以使用其间发展出的大量新型榴弹,包括:
69式 高爆反坦克榴弹(HEAT) — 与69式在解放军中一起服役的榴弹基础榴弹,已退役。
69式—I反坦克榴弹(HEAT)-1980年代由解放军研制的标准反坦克榴弹。中空的弹头增加其穿甲的能力。
69式—II高爆反坦克榴弹(HEAT) — 与69式—Ⅰ 高爆反坦克榴弹一样,除了它被改良以针对装备了反坦克导弹现代化装甲车辆。
69式—III高爆反坦克榴弹(HEAT) — 与69式—ⅠⅠ 高爆反坦克榴弹一样,改良的范围包括增加射程和进一步增强穿甲能力。
84式高爆反坦克榴(HEAT) — 在1980年代生产,较轻,声称飞行时不会受侧风影响,适合远距离攻击。
69式 40毫米 空炸反人员高爆榴弹(HE) — 主要用来攻击有生人员目标。当榴弹撞击地面时,它会在2米高范围空爆,弹出大约800颗反人员钢珠,可做成达半径15米的死亡范围。
高爆/高爆反坦克榴弹(HE/HEAT) — 用于反人员和反坦克的战斗中。当中包含1500块预制碎片,扩散半径达20米。
反人员高爆燃烧榴弹(EI) — 专为山地和森林作战环境设计,内装的900颗钢珠和2000-3000颗粒状燃烧剂会在爆炸时扩散,扩散半径超过15米。
前后纵列双弹头反坦克榴弹 — 预计在90年代中使用,用以射穿反应装甲。只能破坏轻型载具,例如:装甲运兵车、装甲战斗车等等。
照明弹 — 配备迷你降落伞,令其使用时能悬浮空中。如果使用了抑制圈,它的有效范围有600米,没有使用则有1500米。
------
改进提升
69式40火箭筒诞生之际就面临巨大的北方坦克集群压力,得到了大批量的生产和装备,成为步兵普遍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有:瞎火率高、风偏大、破甲威力有限不能对付T72等现代坦克。
针对以上3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用酸值低的8701炸药代替了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弹。由于射表不变,定型后即投入了生产,取代了原型弹。同时还进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弹设计。
新弹于1983年定型。弹径加大到94mm,弹质量加大到2.97kg,威力可达180mm/65°,能穿透T72复合装甲(这是当时对中国的主要威胁)。但是速度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m。射表需要修正,所以新弹定型后只小批量生产,这就是40-Ⅱ型弹。
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弹,它是采用了PF89火箭弹战斗部的双锥变壁厚的药型罩技术,弹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射表,可正面打T72坦克。当前主要装备基本都是40-Ⅲ型弹。
为了克服风偏,设计定型了84式减风偏破甲弹。它采用了尾管和全弹分离技术,提高发射初速度到140米/秒,直射距离从300米增加到400米。抗风设计使横风1米/秒时300米处落弹点偏离由1.2米减小到0.45米。这种弹还采用了可燃传火管,解决了在低温射击时纸片留膛问题。该弹威力和40-Ⅲ型弹相同,但是射表不同,没有大量装备。
为了扩展“新40”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为40火箭筒配钢珠杀伤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弹在空中爆炸,其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威力相当于105-122毫米榴弹炮,射程1500m。使得步兵分队拥有了比较远距离的火力支援能力,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如今仍在生产中。
21世纪初,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69改分管式火箭发射器,定型2004型,用于出口。可分解成为两节携带,长度只有655mm,装配后战斗全长910mm,其他和69-1式基本相同,可发射破甲弹、高爆榴弹和燃烧弹、温压弹。
69式火箭筒装备部队后,其配套火箭弹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主要表现在:战斗部装药在湿热环境下容易产生慢性分解,释放酸性气体,对于弹体零件、导电线路造成腐蚀,形成短路或断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风偏太大,修偏难以掌握;破甲威力偏小等。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换用酸值低的新型装药,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破甲威力。经过以上改进,设计定型了I型破甲火箭弹。军工部门对I型破甲火箭弹继续改进,弹径加大到94毫米,弹重加大到2.97公斤,威力可达180毫米/65度。但是其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米。新弹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威力并仍可用原火箭筒发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弹定型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这就是Ⅱ型破甲火箭弹。1988年,Ⅲ型破甲火箭弹定型。它是在国产新步兵反坦克火箭战斗部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弹重、初速及最大速度与I型相同,威力则与Ⅱ型相同,可沿用原火箭筒和射表。为了扩展69式火箭筒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军工部门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钢珠杀伤火箭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完成了设计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米高后引,信起爆,弹在空中爆炸,大大提高了对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
------
遗留问题
69-1式火箭筒当前还有大量装备,但是其最初脱胎于1962年装备的苏联RPG-7,导致了它很多先天性的不足:它是一种步兵分队武器,筒箭分开,双人合作发射(必要时可单人发射,但是单兵负荷过大),战斗准备时间长,射手危险性大。无后座力炮发射原理造成发射药利用率低,火箭筒自身重量大。火箭增程技术带来风偏大的严重缺点,横风1m/s时,主装备的III型火箭弹在300m处落点偏差达到1.2m。而战场上经常出现大风天气,一旦风偏修正不精确,落点差很大。为了克服风偏,射手需要冒险抵近射击,实际有效射程很难达到300m。火箭增程飞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雾轨迹,暴露射手位置。现代战场上,薄装甲目标多,工事多,巷战多,安装反应装甲或者格栅式装甲的坦克多,以III型破甲弹为主装备的的69-1式火箭筒已经力不从心了。
苏联驻亚洲地区的陆军最高峰期曾装备了1.4万辆坦克,其中2/3以上部署于中苏边界。从70年代到80年代,“新40”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总数达到数百万发(其中有部分数量出口援外),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连同之前生产已经转作民兵武器的“老40”,可以达到了全国军队人手一具的水平!“新40”虽然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大量装备我军,仍是中国步兵反坦克主力。目前69式火箭筒已经“廉颇老矣”,180mm/65°的破甲威力已经改进到了极限。其无座力炮发射原理导致发射筒笨重不堪,且不可改进。在当今世界,69式性能已经落后,可由于原来生产和装备数量巨大,从经济角度考虑,还会在我军中列装很长一段时间。69式火箭筒的生产在80年代中期停止,而由PF-89 80mm 单兵火箭筒、35mm 自动榴弹发射器、FHJ-84 62 mm 双管火箭发射器逐渐取代。
------
性能数据
69式火箭筒参考数据:
发射筒口径:40毫米
发射筒质量:5.6千克
发射筒长:910毫米
火箭弹弹径:85毫米
火箭弹弹质量:2.1千克
直射距离:300米
破甲威力:垂直破甲380毫米
验收指标:100毫米/65°
立靶密集度:距离300米,0.45×0.45米
配用引信:电-2型压电引信
配用瞄具:白光和红外瞄准镜
------
装备服役
假如在珍宝岛作战时中国军队已经装备69式火箭筒,其破甲威力(基型破甲弹110mm/65°)足以击穿T-62坦克车体前装甲(100mm/60°),苏军的损失将远不止一辆T-62和数辆装甲车。由于“新40”对“老40”的缺点有实质性的改进,因而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军队的高度赞扬。在攻打同登“法国炮台”战斗中,163师班长蒋荣伟连续发射了10枚69式火箭弹,摧毁了炮台的9个火力点,立下一等功。69式,跟原来的RPG-7 一样,是世界上非常普遍使用的步兵反坦克及一般支援武器。
在一个标准的解放军步兵班会有两个69式火箭筒操纵手,每个火箭筒操纵手携带一支个69式火箭筒及三个榴弹。另外有两名协助发射手,每个协助发射手会携带3个榴弹。一个班总共有两支个69式火箭筒及12个榴弹。若一轻步兵部队部署于华南的山林中,69式火箭筒会装备给步兵连内负责火力支援的排。
69式火箭筒除了装备在解放军外,69式输出到国家包括有阿富汗游击队。
相对于56式40毫米火箭筒(被称为“老40”),69式被称为“新40”。它的射程是56式40mm火箭筒的3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的复杂地形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从70年代到80年代,1969年式40mm火箭筒是中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69式火箭筒和苏制RPG-7同为世界上性能较好、造价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约”外,多数国家也都装备了这种武器。虽然中国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活跃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后来改进的69-1式比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主要改进了配用的火箭弹,自70年代开始装备全军,曾经大量出口到柬埔寨、阿富汗、两伊,目前二线部队还有少量在服役,大部分退役或转交民兵、预备役部队。
------
总体评价
69式火箭筒是中国的一代经典火箭筒,为增强新中国国防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曾在实战中取得不俗战绩。随着国产新一代PF-89火箭筒的大量服役,这位昔日老将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
末世之红色黎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剑来》、《她们都想成为我的女主角》、《我是舰娘》、《认清现实后,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道诡异仙》、《NoBattleNoLife》、《带着修真界仙子们天下无敌》、《好徒儿你就饶了为师伐》、《病娇徒儿对天生媚骨的我图谋不轨》、